成文于2024.06.14

前阵子忙于博士申请,怠惰了文章。虽以三言两语将想法简记,但如今再次行文却早已无法复现当时的所思所想,实属憾事,今后应竭力避免。


缘起于何,难以追溯,唯有“念旧”一词昭示着当时的思考核心。毋庸置疑,我是念旧的,博客中的影集页面便是最好的证明。我时常会让它静静地自动播放,以每张五秒的速率。相片背后的一切无不历历在目、记忆犹新,不觉让人沉浸于其中。再者,东京的住所中也有三本相册,保存着来日至今的所有承载着回忆的物件:明信片、门票、车票等等,闲时翻来无不颇有感触。然而念旧这一沉溺于过去的行为却也常受快节奏的生活非议:被视作当下不充实的象征或是对现实世界的逃避。

那么过去发生的物事真如此一无是处吗?显而易见,非也,不然自不会有研究古代事物的相关学问。一个人的过去是回忆,一群人的过去是历史。尽管构成个体的单位规模各异,可以是一个人,可以是两个人,也可以是一群人,但过去对其的意义却具有高度的共通性。《1984》中有言:

Who controls the past controls the future.
Who controls the present controls the past.

何其一针见血!被记录的过去是存在过的证明,前一秒便是这一秒的过去,无时无刻都在递归地产生着。对于社会而言,过去是底蕴、是根基;对于两个人而言,过去是集合的交集、是将两条线束起来的纽带;对于一个人而言,过去决定了我们如何认知现在、如何预期将来。

回到最初的论点,我认为念旧的行为本身的确可以一定程度地反映当下潜在的问题,也存在为了逃避而付诸于行动的可能性。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,我想会是大多数人的选择,毕竟趋利避害是天性。因而明知自身处于不确定性环伺的不佳状态,却选择置若罔闻或是暴虎冯河,显然都并非明智之举。适当地妥协、回撤,倘若能够通过念旧的方式养精蓄锐,即便只起到松一口气的效果,那么也不失为良策。此外,“柔情似水,佳期如梦”的良辰美景自然不可多得,无人不希望能够恣意体味,适当念及,从而增强当下的幸福感与行动力也未尝不可。归根结底,念旧的行为本身绝非症结所在,相反更广义地,是否耽于其中却是不仅限于这个问题的最终归因。即思却不深思,念却不多念。思与否、念与否,如何思、如何念,思几何、念几何皆出于主观,来去自如,


题外话:念旧的人或许最慢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