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些日子偶然间再次打开了三年前自己所写的日记文件。大约是从18年秋天赴日前到20年年初大一结束,当时用“卡片日记”记录了自己一年多的日常琐事以及所想。虽不应过度沉浸于不可谏的过去,但即便事过良久,读罢却仍有基于当前心境的体悟。倏然间感同身受,倏然间醍醐灌顶。书写之时想必时而嫌其繁琐,也非日日都有可记录之事,但如今非此文字无以让自己再次体会当年身之所经历、心中所思想。在此摘录曾经只言片语,毕竟

添盆中石菖蒲水仙花水

旧诗一读一番新,读罢昏然一欠伸。
无数盆花争诉渴,老夫却要作闲人。

杨万里

今天是第一百五十九天。无论留恋与否今天都终将离开这个生活了五个月的地方。早餐过后,距出发的时间还尚早,于是我决定出去散散步。重新走了一次第一次上学的路,痛感时光飞逝。五个月里发生了多少事,有多少事物发生了改变。五个月后的此时,有多少人衣锦还乡,又有多少人心中含着悔恨或是不甘呢。今天微凉,淅淅沥沥下着小雨。散步时回想起郑希学长分享的他自己的亲身经历,深感这段时间的生活在今后的人生中的意义,感觉今后有必要闯出一些名堂来。来日159天,记录了自己这159天的点点滴滴,这是最后一篇了。十几分钟后我将离开这里。我爱这里。

2019.03.17

世间万物是始终在变化的。变得灵动、变得沉寂、变得开阔、变得狭隘、变得浅薄、变得深邃……如此千变万化、如此变幻莫测,因而其根源处的本质的状态却极易让人忽视。倘若硬要追根溯源,仅凭现有的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只会让自己陷入哲学的怪圈循环。因此姑且把“静”当作比较接近一切本质的状态吧。往往有一万个理由让自己动起来,却难有一个理由让自己静下来。毋庸置疑,静是一种非凡的能力。长远来讲或许会成为左右自己未来的要素。古往今来,对“静”的感悟、对“静”的践行数不胜数,也是唯有能“静”的人能够平衡“动”与“静”,做到动静结合,实现自己。“山中习静观朝槿,松下清斋折露葵”。“静”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意境。

2019.07.04

昨天岛读推荐了吴冠中的《等待》。人之所以会等待,是因为他们做了相关的价值上的判断,认为所等待的是值得期待的。然而作者也仅仅是辩证的探讨了“等到后”的事情,却没有提及“等待的过程”。究其原因可以认为“等待后”和“其过程”事实上是一回事。等待看似是客观的,但其实质却极其主观。因为在“等待的过程”中所发生的变化就是一个人成长,所以与其说人期待的是“等待后”的结果,不如说是在“其过程”中的自身成长。等待是必要的。这是一个追求心中的静的过程、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、更是一个审度自身以外的世界的过程。

2019.07.10

一场雨后,空气被冲刷得又凉爽又清新,然而那沁人心脾的桂花香却被冲淡了。天气也渐渐转凉了,恐怕前天夜里的桂花树也没能抵御过终日未绝的秋雨吧。那是一次峰回路转的邂逅,走下食堂边的坡路,桂花的香气是如此的透彻,扑面而来。真希望那时的香味可以以一种持久不变的形式保存在我的记忆中,不仅仅是一段美好、令人留恋的回忆。

2019.10.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