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L;DR

  1. 快门速度:控制曝光时间
  2. 光圈:控制镜头处单位时间内进光量
    • 实际进光总量 = 快门速度 $\times$ 光圈
    • 景深:清晰范围。景深大即清晰范围大。光圈小,景深大;光圈大,景深小。
  3. 感光度:传感器感受光线的灵敏度
    • 感光度越高噪点越明显。ISO400以下为好。
  4. 测光
    • 基准:18度灰
    • 模式:分区测光,点测光,局部测光等。选取适应的方式即可,书中推荐使用分区测光。
  5. 快门优先(Tv)和光圈优先(Av)
    • 固定指定数值,其他量由相机给出。
    • 曝光补偿:在不调整快门速度或者光圈值的情况下快速调整曝光量的方法。
      • 在快门优先的模式下,曝光补偿+1即为扩大一级光圈
      • 在光圈优先的模式下,曝光补偿-1即为缩短一级快门速度
  6. 安全快门速度:参考值 $\approx$ 焦距的倒数
  7. 对焦方式
    • 单次自动对焦:半按快门,完成一次对焦。适合用于不常移动的被摄物体。
    • 连续自动对焦:相机自动预测焦点位置。适合用于迅速移动的被摄物体。
  8. 焦段
  9. 雾化效果:快门速度越慢,物体运动速度越快,拍摄距离越近效果越明显。
  10. 获得最佳画质的一些途径
    • 使用比最大光圈收缩两级后的光圈。
    • 使用三脚架获得稳定拍摄环境。
    • 使用尽量低的感光度。
    • 尽量靠近被摄物体。
    • 使用RAW格式存储,从而获得更多的调整空间。
  11. 长焦镜头使用场景:突出被摄主体
    • 远距离抓拍。
    • 压缩空间距离。
    • 去除多余景物。
    • 虚化背景。
  12. 画面要素的影响
    • 光线明暗:深色重;浅色轻。
    • 色彩冷暖:暖色向前突出,重;冷色向后收缩,轻。
    • 物体朝向:突出方向感,势头。
    • 物体疏密:密集处具有力量感,稀疏处缺乏力量感。
    • 物体大小:大物体重,小物体轻。
    • 放射状物体:光线等放射状物体具有张力。
    • 物体清晰度:越清晰越有力度。
    • 物体完整性:物体越完整越缺乏张力。
  13. 均衡构图原则
    • “一”字:实现某一直线方向上的平衡
    • “口”字:主体置于中心,四周留白。通过调整留白大小从而控制画面张力。
    • “尘”字:在画面下部的厚重感不可避免时,通过提高画面中心从而调整平衡。
    • “扣”字:水平方向上的尘字结构。
    • “非”字:处理对称画面时故意打破平衡。


本文内容摘录自《狗头拍牛片》,图片来自网络。